而根据中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公路混凝土强度设计采用水泥混凝土28天抗弯拉强度,交通荷载等级轻的设计抗弯拉强度为4.0Mpa,中等等级的为4.5Mpa,重、特重、极重等级为5.0Mpa以上。
国家能源局对领跑基地建设运行的全过程监督,建立健全基地建设运行状况定期发布、工作激励和黑名单、失信惩戒等制度。光伏领跑者计划是国家能源局牵头推动、从 2015 年开始执行,通过建设先进技术光伏发电基地、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方式实施。
一、什么是光伏领跑者计划?2015年1月8 日,发改委等八部门发布《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 其中能效领跑者是指同类可比范围内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产品、企业或单位。四、领跑者计划的实施效果如何保障?设定常态监测机制,并预留奖励装机指标。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定期发布各基地的监测评价报告。每个基地每期建设规模0.5GW,应用领跑基地每个项目规模不小于0.1GW,技术领跑基地每个项目规模为 0.25GW,2017年拟建设不超过10个应用领跑基地和3个技术领跑基地,对应规模不超过6.5GW,剩余的1.5GW指标作为激励预留规模。在对领跑者基地进行验收时, 除常规的工程验收外, 还重点验收基地项目采用先进产品、电力送出工程建设、 生态保护及土地综合利用、地方政府服务和收费等。
目前已经实施了两批,共规划装机规模8.5GW新建、改建、扩建12层及以下的居住建筑应当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其中,公司在约旦实现光伏产品出货100兆瓦,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
尚德太阳能看到了其中的机遇,积极参与印度市场的培育和布局。随着德国出台EGG法案,欧洲国家大力补贴支持光伏发电产业,中国光伏制造业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资本,迅速形成规模。明者因时而变,是到乘着顺风扯篷的时候了。所以只有国内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和更新速度,才能真正让中国光伏企业屹立于世界不倒。
这不仅要求中国坚持能源向绿色、低碳、清洁型转变的大方向,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上也运用新能源。除此之外,尚德还积极开拓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第三个阶段是2011-2013年的国内光伏产业的调整整合期。银行普遍存在惜贷限贷的情况,光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二是运用新能源的紧迫性有待加强。首先是行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光伏行业正在进入新一轮的产业整合期,新兴市场扩大以及平价竞争上网将成为未来新的趋势。各地政府以GDP为纲,看见政策利好,纷纷大规模建造光伏产业园,导致产业集群化、区域化形势严重。打铁还需自身硬,国内发力让光伏企业基业长青外部环境固然是影响中国光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这终究是自身无法控制的。目前的金融、电网、税收、土地政策基本都是服务于火力发电或传统能源的,并没有形成服务于新能源发展的更科学、更细致的体系。
此外,分布式将是未来光伏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屋顶落实难、贷款融资难、电费回收难等问题。光伏产业大致分为高纯度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片的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以及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
就中国而言,从1958年成功研制出首块单晶硅,到2007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设备生产国,再到现在通过技术创新,重新发掘国内外市场,确立全球领导位置,光伏产业发展之路可谓是艰阻不已。吃政策的饭,做烧钱的生意曾是光伏行业的行话。
就2012年而言,欧盟委员会9月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同年10月,美国商务部对进口的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双反税,彼时欧美市场出现大幅萎缩,使中国光伏企业的生存一度陷入困境。目前,国内部分光伏企业已经借力一带一路政策,在沿线国家建设光伏产业园,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带动高效产品、先进技术在当地生根。全球能源体系的趋势是向低碳化转型,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的措施来支持光伏行业的发展,光伏电力的需求量大。人间正道是沧桑,光伏发展之路曲折漫长自1839年法国科学家E.Becquerel发现液体的光伏现象算起,太阳能电池在全球已经经过了170多年漫长的发展史。中国光伏材料、装备等关键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尚存差距,基础研究有待加强。第二阶段是2004年到2010年的高速成长期。
从长远看,光伏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从长远看,光伏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就印度而言,其采取了联合开发、共同投资的模式,与大型电力运行商印度ReNewSola共同组建了合资公司Medak Solar Projects Pvt. Ltd.,在印度特伦甘纳邦完成8.2兆瓦的光伏项目开放存取模式与并网发电。
我国的光伏产业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从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
首先它可以帮助企业规避诸多风险,特别是地缘风险;其次是它吸引部分中资银行、法律机构、商会在沿线国家增设网点,这使得中国企业因不熟悉当地法律法规、风土人情、税收、外汇管制、汇率波动等条件而导致的损失大大减少,减轻企业风险。由于光伏制造业产能增长过快,而欧洲补贴力度削减导致市场增速放缓,光伏制造业于是陷入严重的阶段性过剩,产品价格大幅下滑,我国光伏制造业陷入全行业亏损。
短期来看,光伏行业的发展也存在大量问题还有一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量这件事的方式。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决定依据将出席今年11月7-8日在吉隆坡召开的PV ModuleTech 2017会议的领先组件供应商的数据进行一次新的研究分析。确实,目前几乎每个行业展会似乎都设有以质量为话题的主题会议或论坛,并拥有不同的与会人员,同时,交谈的内容不可避免地转向从建造角度来说,平衡项目资本支出与项目可行性之间的关系所遇到的困难。
有些企业将这些不同的标签结合企业,但截止至目前,已然没有受全行业范围认可的标准被明确颁布或成为所有公司为之努力的黄金标准。从上文所提及分析中所得出的结论可用来补充任何第三方的认证流程,相关流程对零部件生产、材料选择、组件测试和其他供应商可贴现性因素的所有可测量因素进行检测。
因此,我们首先将内部自产数据限制在图一中列出的将在PV ModuleTech上发表演讲的八家顶尖组件供应商。首先,让我们回到去年各家组件供应商的出货量排名上,这一排名是根据各公司在全球、中国市场和非中国市场上的产品出货量这一单独指标进行排列的。
因此,我们根据硅片、电池和组件的内部自产质量进行排名,然后使用这一权重数字作为最终企业组件产品出货量的一部分。分包与OEM外包仍旧是较大的问题在任何产品质量/银行可贴现性研究中,工厂审计与组件检测均是其中重要的指标,并且存在于大多数第三方机构为组件供应商进行的评估内容中,我们不得不回到一个一直搅扰许多领先晶硅组件供应商的问题上:零部件产品的内部自产。
硅片供应被认作最不具敏感性,而电池供应的重要性最高,同时,组件产品供应位据其中(尽管在组件制造被完全外包,并仅由最终销售方进行贴牌后销售给EPC企业或安装商的情况下,很难认定所使用的电池是哪家企业的)。因此,我们首先可以说,在生产和材料供应占到其组件产品出货量极大比例的公司里,质量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比重。这个关键话题却在过去几年内被忽视了,产业的目光反而更多地放在了年度吉瓦级出货量规模上,此外,众多项目开发商和EPC企业基本上无视此问题,更不要提建成资产收购方的业主和管理方了。这种情况对于每天沉浸在相关组件供应商/制造商的制造业务分析中的产业人士来说十分让人困惑:感到更为迷惑的是那些需要根据极为有限的信息作出组件采购决定的下游企业。
随着太阳能产业内排名前二十位的组件供应商均拥有多吉瓦级出货量水准,产业所关注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企业用来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与可靠性进行对比的评估标准上来了。方法论阐述首先,我们需要为晶硅产品和薄膜产品设定对比标准,其中First Solar公司是我们研究组件质量的公司中唯一以薄膜技术为基础的公司。
在这一令人困惑的背景下,PV-Tech决定筹办PV ModuleTech 2017活动,旨在为相关问题提供明确的知情讨论,并进而通过PV-Tech.org网站向全球太阳能产业来解读真实的现状,并阐述对于大多数太阳能投资项目在选择正确的组件时极为重要的因素。唯一的主观因素是在使用内部自产/第三方硅锭、硅片、电池和组件所具有的重要性或权重,而不同的人对此的观点也不仅相同。
当太阳能产业达到了资产等级后,所有与零部件选择相关的问题都将升级至完全不同的等级之上,包括组件、组件装配阶段所使用的材料,以及电站设计和维护等,而这种状况目前在公共事业规模太阳能电站上尤为明显。除了英利绿色能源与无锡尚德之外(这两家公司目前在中国境外市场上的份额相较于其他中国企业的全球组件品牌来说,数量较少),在图一列出的企业里,还未确认出席此次PV ModuleTech会议的企业为SunPower、SolarWorld和REC Solar。